月球是人類走向宇宙深處的第一步,一直以來,古老而神秘的月球都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的目光。月幔的物質構成是什么?從來沒有人看到過的月球背面是什么樣子?這些問題,隨著“嫦娥”一次次飛天慢慢有了答案。而這背后,有一只年輕的隊伍用自己青春和熱血奮力書寫中國千年奔月夢想的嶄新詩篇。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五大系統(tǒng)之一的地面應用系統(tǒng),是月球探測數據傳回地球的唯一通道,被稱為探月工程中的“數據大管家”,主要負責制定科學探測計劃、有效載荷運行管理、探測數據接收、處理與管理,并組織開展科學應用研究。
我國此前的地面應用系統(tǒng)是針對地球探測而組建的,已經不能適應和完成月球探測乃至深空探測,所以新的地面應用系統(tǒng)一切皆是從零開始,而這意味著沒有人,沒有設備,沒有經驗可借鑒。從2001年前后開始概念性設計,到2003年完成方案設計,再到2004年完成系統(tǒng)設計,拉團隊、建大天線、建觀測站、搭系統(tǒng)……地面應用系統(tǒng)經歷了一個個難關,用3年不到的時間慢慢成形。然而等待他們的真正考驗還在后面。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wèi)星發(fā)射,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號順利被月球捕獲,進入繞月軌道,地面應用系統(tǒng)迎來自己的第一次大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蘇彥回憶起當時畫面記憶尤深,“最開始的幾分鐘里看不到嫦娥一號任何數據,屏幕上都是黑的,大概三分鐘之后,天線轉了過來,我們看到了降落相機的圖像,當時觀測室里面所有人都在歡呼,那種感覺非常激動。”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李春來介紹,數據接收下來,就像生下孩子一樣。第一張全月圖最后縫補的時間是汶川大地震那一天,團隊連夜干活到凌晨四點左右才結束,最終把數據接收下來。
數據是做科研的基礎,沒有數據就很難有自我創(chuàng)新性的科研成果。面對龐大而枯燥瑣碎的數據,地面應用系統(tǒng)卻總能挖掘出其中的寶藏。2019年5月,距離嫦娥四號任務實施不到半年,由李春來帶領的研究團隊便以驚人的速度解析了首批科學成果——為月幔的物質構成增加一個力證。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建軍介紹,從嫦娥三號開始,在國際最頂級的期刊上都有我們的身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狀。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邀嫦娥,攬玉兔,搭鵲橋、到訪廣寒宮,中華民族的飛天攬月夢越來越堅實。地面應用系統(tǒng)作為探月公眾中最“年輕”的一個系統(tǒng),保持著五戰(zhàn)五捷的戰(zhàn)績,成為中國探月大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而這是團隊里的每個人無私奉獻的結果。
月出而作,月落而息,他們的生物鐘追隨著月球而改變。在北京的密云觀測站,則一直需要有人值班,有任務時,最長要值守近一個月的時間?!皥F隊里元老級的人物都成長得很好很快,也很有成就。但他們犧牲了很多,包括自己的愛好,甚至家庭的團聚?!崩畲簛碚f。
短短的15年時間里,從“繞”月到“落”月,從月球正面奔向月球背面……不斷創(chuàng)造著新成就,如今,中國的探月工程仍在繼續(xù),中國自主火星探測工程也正箭在弦上,中國的深空探測腳步不斷前行?!叭绻苡脤嶋H行動,為實現中國人千年的探月夢想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我們最好的科技報國方式。”李春來說。
聯合攝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光明網
監(jiān) 制:戰(zhàn) 釗
記 者:宋雅娟
肖春芳
蔡 琳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傳遞更多科技創(chuàng)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