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珠峰高程測量順利完成。在珠峰大本營隊員活動帳篷里見到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簡稱國測一大隊)副總工程師陳剛時,他正在角落里操作電腦。
長年在高海拔的野外工作,加之任務繁忙,休息不好,他雙眼充滿血絲。近10多年,陳剛及團隊,一直在做青藏高原地殼運動的監(jiān)測工作。
“珠峰高程測量紀念碑下方,有一個永久觀測點。從2005年開始,我每年都要造訪這里,對其高程、平面位置和重力值等要素進行測量?!彼f。
10多年的珠峰觀測資料積累,良好的體魄和豐富的攀登經(jīng)驗,讓陳剛等來了攀登珠峰的機會。
抵達珠峰后,除了自己登山,陳剛還要給登山隊員們設計測量專業(yè)設備的上山路線,“比如測量儀器是背上山,還是拖上山?由誰來背?誰來拖?是橫著拖,還是豎著拖,亦或S形拖?”
陳剛解釋,他們攜帶的儀器,一部分可以借助牦牛來馱運,但是牦牛也只能抵達6500米,而另一部分儀器,必須全程由人來背。
比如重力儀在運輸過程中需要直立,不允許傾斜度達到45度,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任何一個不規(guī)范的登山工作,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測量準確度。
所以,就重力儀如何上山,由人背還是牦牛馱,陳剛和隊員們最終做的方案是,放棄使用牦牛馱運的想法,全程由隊員克服困難,自己背上山。
“作為世界‘第三極’,珠峰的顯著變化與南北極一樣,對全球地學研究有重要的指示意義,而且,珠峰一直以來就是板塊運動的活躍區(qū)域,作為測繪工作者,來這里工作,義不容辭?!标悇傉f。
(據(jù)封面新聞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攝)
免責聲明:本網(wǎng)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傳遞更多科技創(chuàng)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