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a国产a国产片|亚洲不打码视频在线看|欧美一级特黄乱妇高清视频|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陳煥鏞:一生情系草木深

                 2019-11-06 中國科學報
              50
              核心提示:  ■記者 袁一雪 人物簡介 陳煥鏞(1890~1971),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創(chuàng)建我國早期

                ■記者 袁一雪

              人物簡介

              陳煥鏞(1890~1971),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創(chuàng)建我國早期的植物研究機構(gòu)——中山大學農(nóng)林植物研究所;深入研究華南植物區(qū)系,發(fā)現(xiàn)的植物新種達百種以上,新屬10個以上,其中銀杉屬為孑遺裸子植物,在植物分類學和地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科學意義;1954年被中科院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兼廣西分所所長,并于次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創(chuàng)建華南植物園及鼎湖山樹木園。他致力于開發(fā)利用和保護祖國豐富的植物資源,并在建設(shè)植物研究機構(gòu)、培育人才、搜集標本等多方面付出了畢生心血。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陳煥鏞本可以選擇另外一種人生,但他毅然拒絕了美國哈佛大學導師的挽留,放棄留在那里讀博士的機會,回到生物學根基尚無的祖國,為我國植物學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他23歲進入哈佛大學學習時,便因為中國的植物資源曾被外國人大量采集、模式標本存放于歐美各標本館、原始文獻散見于各國出版的刊物而萌發(fā)了中國人自己研究中國植物的念頭,并立下宏愿:開發(fā)祖國植物資源、改變我國植物學研究的落后面貌。

              自立下志愿那天起,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對這份初心的不悔踐行。

              不忘初心的人生旅程

              1890年7月12日,陳煥鏞出生于香港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陳言是廣東新會人,才華橫溢,曾創(chuàng)辦香港最早的華文報紙之一 ——《華字日報》,母親則是古巴籍西班牙人。陳煥鏞幼年時曾跟隨父母回唐山,7歲移居上海,15歲前往廣州,后來被父親的朋友帶到美國讀書。

              陳煥鏞本可選擇另一種人生,但一顆中國心卻不允許他置身事外。1913年,陳煥鏞考入哈佛大學森林系,兩年后轉(zhuǎn)入哈佛大學樹木系。1919年,剛剛獲得哈佛大學林學碩士學位的陳煥鏞從美國歸來,攜帶簡單的采集用具只身前往海南島采集植物標本,成為登上祖國南部島嶼采集標本的第一位植物學家。

              “那時,我們外出采集標本的條件很差?!敝锌圃喝A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德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回憶說。吳德鄰曾前往云南采集標本,即便登上3000米的高山,身上也只是簡單御寒的衣物,連雨衣雨鞋都沒有?!岸D蠉u的條件比云南更艱苦?!眳堑锣徴f。

              那次原本計劃為時一年的科考任務(wù)因陳煥鏞的身體狀況而被半途擱置。他先是被毒蜂蟄傷,之后又感染惡性瘧疾,不得不前往上海治病。

              盡管身體虛弱,陳煥鏞依然不忘攜帶已經(jīng)采集好的標本,并將其存放于上海招商局碼頭。不幸的是,這些辛苦采集的標本被一場突發(fā)大火燒毀。

              但他并未氣餒。1922年夏,已在國立東南大學任教一年的陳煥鏞與錢崇澍、秦仁昌共同組織了湖北西部植物調(diào)查隊,由宜昌出發(fā),經(jīng)興山、神農(nóng)架東側(cè)至巴東,采得近千號標本。這是中國植物學家自己組織的第一次略具規(guī)模的調(diào)查隊。然而,這些標本與之前的標本經(jīng)歷了同樣的遭遇,因存放地——東南大學“口字房”校舍起火而損毀。

              連續(xù)遭遇打擊的陳煥鏞于1927年再一次踏上征程,前往粵北、廣州、鼎湖山、香港、廣西、貴州等地采集標本;與此同時,他與英、美、德、法等多個國家的學者和標本館取得聯(lián)系,與其建立了標本交換關(guān)系,換得3萬多份國外標本。

              讓植物學走得更遠

              1928年,陳煥鏞在中山大學農(nóng)業(yè)學院任教時,基于與同事采集的標本,再加上交換的標本,建立起我國南方第一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植物標本館。標本館建立伊始,陳煥鏞便提出要盡力使之與世界著名植物標本館相媲美的設(shè)想。

              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陳煥鏞親自訂立一套嚴格的科學管理方法。標本館的每號標本有3套卡片,按不同需要分別排列存放;館藏標本若被國內(nèi)外書刊發(fā)表的文章引證,即用特定的標簽貼在該標本上,在標本封套內(nèi)還附上該種植物的原始記載、重要專著等文獻資料。

              “陳煥鏞每次購買植物專著時都會買兩本,一本被按照條目剪接,放在標本柜里,方便我們查閱;一本則作為資料留存,鑒定標本的準確性就提高了?!眳堑锣徴f。

              1954年,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和廣西大學經(jīng)濟植物研究所被中國科學院接收,分別改名為華南植物研究所和華南植物研究所廣西分所,陳煥鏞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首任所長。中科院院士吳征鎰曾表示,至1954年,華南植物研究所的分類學基礎(chǔ)在當時居全國首位,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陳煥鏞院士在標本館建設(shè)等方面所作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密不可分。如今,華南植物園的標本館館藏已達百萬號,為我國三大植物標本館(北京、昆明、廣州)之一。

              “陳煥鏞還特別重視植物學的應(yīng)用,在他與秉志等生物學家的倡導下,于1956年建立了中國首批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內(nèi)分為核心區(qū)、緩沖區(qū)和實驗區(qū)的管理格局沿用至今。上世紀60年代,他在研究植物的同時提出中國植物學者要加強植物資源利用研究。這種在研究基礎(chǔ)上注重植物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的觀點是非常有前瞻性和戰(zhàn)略性的。”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早在1930年,陳煥鏞就提出資源保護策略,提出要有公共供熱、供水系統(tǒng),森林資源保護要減少浪費等倡議。

              此外,陳煥鏞創(chuàng)立了華南最有價值的專業(yè)圖書館。據(jù)1937年統(tǒng)計,館藏中、西文圖書達4000余部,中、西文定期雜志50種以上。許多珍貴的西方植物學文獻均有收藏,如1753年出版的林奈的《植物種志》,以及歐美植物分類學的重要期刊和中國古農(nóng)書、方志、本草等重要文獻。這些植物分類學的經(jīng)典著作為后人開展植物學研究、編寫植物志,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陳煥鏞不僅在學術(shù)上頗有建樹,對農(nóng)林植物研究也傾力支持、慷慨解囊。中山大學農(nóng)林植物研究所建立之初,由于經(jīng)費不足,他除盡力向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爭取每年1000元大洋的補助費外,將基金會付給他的每年4000毫洋(廣東、廣西等地曾通行的貨幣)的薪金全部捐獻給研究所作為設(shè)備費。

              同時,陳煥鏞也為我國植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奠定了基礎(chǔ)。1958年春,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觀程曾隨陳煥鏞到蘇聯(lián)考察和工作3個月,陳煥鏞為那里的標本館鑒定了一批尚未定名的樟科、殼斗科、苦苣苔科、山茱萸科植物標本。

              “外國學者對他淵博的植物學知識欽佩之至。”黃觀程在接受采訪時說。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為了讓中國植物學后繼有人,陳煥鏞不斷幫助新人在學科上有所成就。吳德鄰至今難忘,當年在研究所作為“小字輩”的自己如何在陳煥鏞的幫助下,完成了對蘭花蕉科新科與新種的認定。

              1962年,吳德鄰在編寫《海南植物志》姜科時,發(fā)現(xiàn)了兩張從來沒有見過的標本:一張采自廣東信宜,一張采自海南保亭。后經(jīng)仔細研究,確定它們?yōu)橹袊男路植伎啤m花蕉科,并且是兩個新種,分別為蘭花蕉和海南蘭花蕉,其中蘭花蕉現(xiàn)已被定為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物種。

              當吳德鄰拿著標本向陳煥鏞匯報時,陳煥鏞還邀請北京植物所教授汪發(fā)纘幫其鑒定。確認無誤后,吳德鄰十分興奮,準備立即發(fā)表相關(guān)論文。但陳煥鏞卻攔住了他:“蘭花蕉科全世界只有一屬數(shù)種,你既然已確定廣東標本為新種,說明你對全世界的種類已有所了解,不如寫一篇專著性論文,順便討論一下科的位置?!?/p>

              為了幫助吳德鄰拿到國外的標本進行比較,陳煥鏞當即寫信給身在印尼的華僑孫洪范,請他代為采集該科的標本。

              “后來,陳所長又幫忙寫信要了些外匯,寄給孫洪范,作為采集經(jīng)費。我在不久后就收到了蘭花蕉屬的外國標本,這為我撰寫論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吳德鄰回憶道。

              在1963年召開的中國植物學會30周年大會上,陳煥鏞推舉吳德鄰在會上作了題為《蘭花蕉科植物之研究》的報告。這一發(fā)現(xiàn)對研究中國植物區(qū)系的熱帶親緣有重要意義,受到了同行的關(guān)注。后來陳煥鏞還親自幫他修改英文摘要,并于1964年的《植物分類學報》上發(fā)表。

              更讓吳德鄰印象深刻的是,陳煥鏞利用自己拉丁語的優(yōu)勢,在華南植物所開設(shè)拉丁語課的教學工作。“那個時候拉丁文是做植物分類學必修的語種,但國內(nèi)會的人并不多?!眳堑锣彵硎尽j悷ㄧO還親手制作了拉丁語卡片,幫助大家記憶。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胡啟明曾在回憶陳煥鏞時談到,當年,像陳封懷、蔣英等第二代植物學家都是在陳煥鏞的培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拔衣爩熽惙鈶严壬v過,他們師生打成一片,一有空陳老就找他談話,并經(jīng)常請客。陳封懷先生自己成為植物學專家后,對導師始終非常尊敬?!?/p>

              “良師”“益友”是許多人對陳煥鏞的評價,他治學嚴謹、精益求精的學風,獻身于科學事業(yè)的求真精神和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崇高思想,永遠值得后輩學習。

                ▲1919年秋,陳煥鏞只身前往海南島,成為到此采集植物標本的第一人。

                ▲陳煥鏞(中)在列寧格勒植物園。

                ▲1958年,陳煥鏞(左二)與蘇聯(lián)科學家交流。

                ▲華南植物園的陳煥鏞銅像

              人物生平

              ●1890年7月12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廣東新會。

              ●1909年,赴美國讀書。

              ●1913年,考入哈佛大學森林系。

              ●1915年,進入哈佛大學樹木系。

              ●1919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樹木系,獲得林學碩士學位,并以畢業(yè)論文優(yōu)異獲獎學金。同年,接受哈佛大學的委派,赴海南島五指山采集標本,成為登上祖國南部島嶼采集標本的第一位植物學家。

              ●1920年,擔任南京金陵大學農(nóng)學院林學系教授。

              ●1921年,轉(zhuǎn)至國立東南大學任教授(至1927年)。

              ●1922年夏,與錢崇澍、秦仁昌三人組織了湖北西部植物調(diào)查隊,由宜昌出發(fā),經(jīng)興山、神農(nóng)架東側(cè)至巴東,采得近千號標本,這是中國植物學家自己組織的第一次略具規(guī)模的調(diào)查隊。

              ●1924年,赴美國鑒定標本1年。

              ●1928年,在中山大學農(nóng)學院任教,并在中山大學內(nèi)建立起中國南方第一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植物標本館。

              ●1933年,與錢崇澍、胡先骕等共同倡議創(chuàng)立中國植物學會,同年被選為學術(shù)評議員兼《中國植物學雜志》編輯。

              ●1935年,赴梧州創(chuàng)建廣西大學經(jīng)濟植物研究所,并任所長,兼任廣西大學森林系教授、系主任。

              ●195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兼廣西分所所長。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7年,著手為華南植物研究所興建華南植物園及鼎湖山樹木園。

              ●1959年,被聘任為《中國植物志》副主編,移居北京,主持這部中國植物分類學巨著的編纂工作。

              ●1971年1月18日,在廣州逝世。

              記者手記

              “不忘初心”是時下聽到最有擔當?shù)囊痪湓?。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陳煥鏞一直全身心地詮釋著這四個字。

              陳煥鏞為兒子取名“國仆”。陳國仆曾在接受采訪時回憶稱:“國仆二字,取精忠報國之意?!倍悷ㄧO自己也一直在踐行這句話??谷諔?zhàn)爭時期,為了保護學校的標本和圖書資料,陳煥鏞先是把它們運到香港親戚家中,后來又抱定“只有物亡我亦隨物亡,物存未敢先求去”的決心,沖破重重阻礙,把標本和資料從日軍的魔爪下取出并轉(zhuǎn)運回國。

              接受采訪的吳德鄰老先生已是86歲高齡,但他一直強調(diào),自己在進入華南植物園時,與已經(jīng)是所長的陳煥鏞院士相比是“小”字輩,而曾經(jīng)與他一起工作、戰(zhàn)斗過的同事,有的年老體弱,有的則已經(jīng)故去。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節(jié)點,回望新中國成立之前曾經(jīng)滿目瘡痍的歷史,眼前仿佛又看到那些白發(fā)蒼蒼的老科學家。他們?yōu)樾轮袊恳婚T學科夯實基礎(chǔ)不遺余力;他們從未計較個人得失,心中卻裝滿了祖國的利益。

              作為后輩,我們除了繼承他們的衣缽、繼續(xù)發(fā)展學科體系,讓那些歷盡艱難建立起來的學科發(fā)展壯大,還要通過老一輩科學家的一次次講述,牢記這段歷史。

              記得幾年前在一次關(guān)于口述史的采訪中,有位老師談到,親身走過歷史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那些鮮活的經(jīng)歷不應(yīng)該被遺忘,所以整理、記錄口述史顯得尤為重要。老人們口中所述的不僅是不應(yīng)被遺忘的歷史,更有那些值得被銘記的人物。

              時間的車輪從未停止,它留下的車轍或深或淺,有些人被不斷提起,有些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那些像陳煥鏞一樣為中華民族復(fù)興事業(yè)作出貢獻的人不斷被提及、被頌揚,成為后輩學習的楷模,成為時刻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的一座永恒的精神豐碑。


              免責聲明:本網(wǎng)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傳遞更多科技創(chuàng)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使用說明  |  隱私政策  |  免責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  粵ICP備05102027號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40202001358號